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贮存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在出现贫血之前的阶段称为缺铁。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除了参加血红蛋白的合成外,还参加体内的一些生物化学过程。故当贫血时,除了贫血的症状外,还会有一些铁缺乏的相关症状。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病因铁的摄入不足(30%):成年人每天铁需要量为1~2mg,育龄妇女,婴儿和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的需要量增加,如食物中铁的含量不足,或吸收不良,就容易发生缺铁,肉类食物中的血红素铁易于被吸收,而蔬菜,谷类,茶叶中的磷酸盐,植酸,丹宁酸等可影响铁的吸收,故食物的组成,对铁的摄入是否充足有较大影响。药物或胃,十二指肠疾病亦可影响铁的吸收,如金属(镓,镁)的摄入,抗酸药(碳酸钙和硫.酸镁)以及H2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均可抑制铁的吸收,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术后亦会减少铁的吸收。慢性失血(30%):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常见的原因,尤以消化道慢性失血或妇女月经过多更为多见,如消化道溃疡,消化道肿瘤,钩虫病,食管静脉曲张,痔出血及服用阿司匹林后出血等,子宫肌瘤或功能性出血导致月经过多(每月出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