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小布头”躲到哪儿去了?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一见哈哈笑,连声夸我好。”
“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奶奶抱下来。”
“小呀小儿郎,背起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呀。没有学问,我无脸见爹娘。”
这些古朴的童谣和发端于什么时候,已经无从查考。在一代又一代母亲或祖母、外婆柔情似水的吟唱中,黄皮肤、黑头发的新生代开始以温暖的眼光打量着这个新奇的世界。
陈力行(52岁,北京鼓楼医院职工):外孙女3岁多,人小眼界不小,认识外国的“圣诞老公公”、“肯德基爷爷”、“麦当劳叔叔”、“奶昔大哥”和不少洋娃娃。我愿意她多见识新世面,也希望她记住咱们自己的孙猴子、牛郎织女、鲤鱼跳龙门和小猫钓鱼。我小时候听说的、唱的,都教给了,现在又轮到传给外孙女了。我想每家每户都有这样的“传家宝”,我们可以在祖先讲过的地方添点什么,减点什么,但可不能在我们手里断线。女儿小时候听《小布头奇遇记》入了迷,想到书店买一本。可如今图书多,眼瞧着人家外国的“灰姑娘”、“美人鱼”、“花仙子”在柜台上打扮得花枝招展,就是找不着咱们的“小布头”。
例2,《精灵鸭》能否飞起来?
这只穿兜肚、哼小曲、舞龙头的鸭子淘气又可爱,能用一支神笔对付繁重的功课,用橡皮泥吹出“乐园”。在“星际大冲撞”、“火战金刚鼠”一类“软暴力”卡通大行其道的今天,翻开新近由荣获冰心儿童图书奖的改编而成的卡通故事系列《精灵鸭》,读到这样的段落显得格外温馨:
“圆月当空,月光如水,世界一片朦胧。突然妈妈高喊:‘快看!’一颗熠熠发光的星,拖着长长的尾巴,从月亮上面缓缓扫过,像一条绚丽的光带,闪光耀眼。”
“‘多美的月色!’爸爸说。”
“元元遥望着星空,仿佛置身于广漠的宇宙中,怀抱着小小的礼品盒,就像紧紧握着好朋友的手,滚滚热泪涌出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