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看中医,不少人就会想到“偏方”、“秘方”;打开一些中医药网站,声称治各种病的偏方、秘方因为吸引眼球,占据了很大空间。以至于,不少人将“偏方”、“秘方”当成了中医的招牌,甚至代名词。 无论偏方、秘方,都是中医药学的复方中药。对于这二者,字典里的解释是,偏方——民间流传不见于古典医药学著作的中药方;秘方——不公开的、有显著医疗效果的药方。如此解释,凸显出它们在医疗上的特殊地位。其共同点是,都没有纳入到正规的中医药体系中去,也未经过医疗管理部门的审批。 任何物质进入人体后,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可能治病,也可能致病。基于人体致病因素的多样性和身体状况的复杂性,药物对人体有益的作用,即治病的针对性,是极窄的。谈到人体状况与药物的关系,中医药学概括为辨证论治,西医药学则强调人体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与药物相应作用指标相对应。鉴于医药科学发展水平所限,尚难解决所有疾病的治疗问题,更难以保障人体不生病。于是偏方、秘方就有了存在的空间。 该如何看待偏方和秘方呢?对于中药研究者来说,应该秉承“两个不可”的态度,即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秘方,是保守秘密的药方;偏方,也难见全面组成物的报道,同样具有保守秘密的实质。面对如此药方,仅凭有人声称“能治大病”、“疗效显著”就相信,显然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毕竟偏方、秘方为研究提供了线索,所以也需要重视。就好像警方办案,有了线索,但不等于事实,还需要寻找确凿的证据。 对于广大患者来说,人们更关心的是“偏方”、“秘方”的疗效。中医药的特点是辨证论治,也就是完全的个体化诊治,所有病人去用同样一种秘方或偏方,本身就不符合中医药学的精神。一般来说,寻求偏方、秘方的患者往往有两种情况:有的人因为对医生或疗效不满意,或者患了绝症,从正规治疗渠道难以看到希望,本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去“走偏门”;有的人则因为经济上有困难,难以负担正规治疗的费用,转而寻找价格相对低廉的民间药方。从这两种心态出发寻找的偏方、秘方,其疗效更要画上大大的问号了。 但偏方和秘方在民间仍有一定市场,这就不能不提到商家的操守。在商品经济社会,偏方、秘方的提供者是要挣钱的,但应取之有道,即应以疗效的针对性为基础,而不应以“偏”和“秘”来作为卖点。另外,媒体在传播“偏方”、“秘方”时,也应本着谨慎的态度,充分考虑到传播的结果,而不能随意渲染,误导病人。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岳凤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