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有钱难买老来瘦”,但最新研究却表明,老人适当超重或许更长寿
“威胁论”有过火之嫌,体重不足者与超重者相比,更多死于恶性、病和
中医认为,多吃都不胖并非好事,或需调理脏器功能,甚至查查体内有无隐疾
俗话说,“有钱难买老来瘦。”在胖肥人群日益增多、“三高”症状不断“普及”的现代社会,很多人对这一观点深信不疑。有些上了年纪稍微有点发福的老人家因此一味节制饮食。但专家临床发现,吃得太素、喜瘦忌胖的老人家其实多数存在、免疫力低下的现象,多发病及老年,甚至危害到身体健康。
专家结合近几年来国际上的相关研究指出,在正常饮食情况下,老人适当超重未必就是坏事!比如,澳大利亚科学家就研究发现,在70多岁的人中,超重的人比体重正常的人10年内死亡的可能性要小;而日本科学家的研究也显示:体重超常不一定会影响到人们的长寿,反而,体重不足者与超重者相比,更多死于恶性、病和,与早前人们普遍认为超重者更易被病夺命也有出入。由此可见,太胖不健康,过瘦也会影响寿命。为此,专家奉劝老人不必因体重稍有增加而“斤斤计较”,甚至“谈胖色变”,更无需因此刻意“清淡”度日,盲目求瘦未必长寿!
73岁的温伯两年前身体还很硬朗,1.7米的个子体重一直都保持在65公斤左右,精神也很不错,一年到头很少病痛。前年体检查出血脂接近正常高值,医生认为不要紧,老人便没往心里去。但今年年初例行体检时,温伯的体重达到69公斤,除了长胖,还测出尿酸、血脂和血压都有点儿偏高。老人家这下可紧张了,他寻思:都说“有钱难买老来瘦”,可自己不瘦反发胖,看来不是好苗头!因为,他那一向身体偏胖的老伴多年前就已患上,天天需吃药,十分麻烦。
于是,温伯主动向医生要求尽早治疗,医生认为老人家只需适当调整饮食起居习惯,少吃肥甘厚腻的食物,保持平和心态、起居有常,无需急着吃药。回到家里,对于医生的建议温伯可是百分之二百地执行——一日三餐不吃肉,几乎天天青菜豆腐,连平素最爱吃的鱼类和海鲜也都不碰,口味清淡得令老伴都替他担忧,劝他多少补充点奶类、蛋类和坚果类食品以保证营养。可温伯觉得,自己就是因为营养过剩才发胖加入“三高”行列的,如今得牺牲点口福才能瘦下去,换回身体健康。
温伯坚持“清淡度日”半年多后体重降到60公斤左右,可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老人家感到体力明显不支,抵抗力明显下降。往年顶多患一两次,可今年他已接连患了四五次,几乎每个月都会得一次,而且比以往容易疲劳,有时还头晕。最近,家里人看他瘦得没精神,担心他身体有病变,再次带他去体检。结果,老人家虽未出现器质变,但却被诊断为严重。
适当超重活得更长
“关于是否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导致寿命下降的问题,这些年在国外一直存在着争议。”周岱翰说,今年年初,澳大利亚科学家在对约9000名男女进行观察后,于《美国老年医学会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指出在70多岁的人中,超重的人比体重正常的人10年内死亡的可能性要小。
据报道,三年前日本科学家发表于《美国老年病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也显示:即使超过80岁,体重超过正常也不会影响长寿。该研究对约1300名不同体重的8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为期4年的跟踪观察,结果还发现体重不足者与标准体重或超重者相比,死亡原因更多为恶性、病和,这与早前人们普遍认为超重者更易患上并死于病的看法有出入。
“如果说上述研究选取的人群有限,那么,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也许能补充说明问题。”据周岱翰介绍,自20世纪80年代,北欧长寿之国挪威用了10年时间,对将近200万人开展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发现,体重指数(BMI)在26至28之间的人寿命最长;而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人的BMI最好是介于20~25之间,26~28之间绝对属于超重人群。更不可思议的是,研究还发现BMI在18~20之间的“理想瘦人”竟然没有比BMI在34~36之间(起码超重二三十公斤)的“超胖一族”活得更长。
中医观点:脾胃俱旺方能食而肥
“古人所谓‘千金难买老来瘦’是有特殊语境的。”周岱翰解释称,在农耕社会,绝大多数人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长年累月的劳作以及有限的物质条件,的人并不多,一般是家境富裕、上了年纪不用干活又吃得好,相对养尊处优、吃得多动得少者才较有条件发胖。这些人正应了《黄帝内经》中对胖人得病的解释:“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说白了,“肥贵人”有病是因过食肥甘厚味、久坐少动所致,而“老来瘦”更多是针对这类人所提出的忠告。
“其实,古人并不认为长胖就不好,反而称之为‘发福’。以前见面拉家常忌言人瘦,因为瘦并不太吉利,甚至是日子不好过、有病的表现。”周岱翰指出,古人更视体胖为“有福气”。但这种观念现在为何少人提?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机器使用大规模代替粗重劳作,好逸恶劳、养尊处优的人大大增多,胖人越来越多见,自然也不稀罕,更少人再“以胖为贵为福”了。
“古人认为瘦不吉利甚至有病其实不无道理,胖瘦确实能反映一个人身体脏腑功能的强弱。”周岱翰引用金元名医的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从中医的角度解释称:“脾胃具旺,则能食而肥;脾胃具虚,则不能食而瘦。”一般内脏功能好,对吃进去的东西能吸收正常的人才会长胖,反倒是那些多吃都不胖的人,有必要好好地调理脏器功能,甚至需查查体内有无隐疾。
新观念:瘦未必寿,胖点反而“耐扛”
“虽然过度确实多数伴有,但不能简单地说胖就不好。相反,瘦未必寿,胖点很正常!”周岱翰指出,除个别的极端例子,比如胖得动不了,其他BMI指数在健康值的边缘或是适量超过者,即使各项指标稍有偏高,多数也是因机体正常的退化、代谢的减弱所致,其实都无需像温伯那样刻意去节食,更不必“谈胖色变”。
“老人家瘦了十几斤,却落得个抵抗力急降,大病虽未有,小病却不断。这么下去怎么可能长寿?”周岱翰认为,这些年医学界对的危害宣传其实有些“过火”。媒体上不乏拔高危害的言论。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威胁健康的相关话题就开始在西方媒体中频频出现。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社会学者曾统计过,到2003年,类似“威胁论”的相关传播在各种英语媒体中出现的频率甚至达到了每天20次!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科学文献都查不到把寿命长短跟胖瘦直接关联的循证医学论证。”周岱翰笑言,早在1960年,就有将近一半的美国人超重,当时已有专家开始预言将对这个国度造成毁灭性后果。但据该国CDC的数据显示,在1990年至2000年之间,美国人率增加了61%,但人均寿命非但没有缩短,反而从75.2岁增长到77.4岁。
当然,也许有人会马上提出:寿命长了不一定等于发生率下降!没错,正如相关报道所指出的,就在同一时期的美国,被认为所致的Ⅱ型的发生率几乎没有变化,而病、和部分的死亡率反而下降了。这当然跟现代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有关,但专家也认同,因为偏胖的人体内往往有更多的营养储备,可能在或手术等不利条件发生时供消耗,从而提高生存率。
通俗点讲,在同样遇到侵害时,胖点的人相对更“耐扛”!
健康小贴士:
究竟多重才合适
衡量体重是否合适的常用标准是BMI指数。BMI是英文BodyMassIndex的缩写,是目前国际上用来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具体算法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所得,即: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m)。
国际标准认为成年BMI低于20属于体重过轻,高于25过重,20~25之间最健康,而30~35属,超过35是过度;成年BMI低于19属于体重过轻,高于24过重,19~24之间最健康,29~34属,超过34是过度。
但因人种基因不同,有研究认为不同人种的BMI标准应有所差别,比如,亚洲人的健康指数是18.5至24。中国成年人身体质量指数大致套用以下标准——
轻体重:BMI<18.5
健康体重:18.5<=BMI<24
超重:24<=BMI<28
:28<=BMI
最理想的体重指数是22
算法:以温伯为例,其身高1.7米,两年前体重65公斤左右,BMI=65/1.72=22.49,体重接近最理想指数;而当体重上升到69公斤时,BMI=69/1.72=23.88,只是接近超重;但降到60公斤时,BMI=60/1.72=20.76,也还过得去,但因短时间迅速消瘦出现不适症状,若再继续减磅,可能就出现了。